蘇州市吳中區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
蘇州市吳中區政務服務中心
蘇州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一站式服務中心
目前黨和國家對糧食安全問題高度重視,抓好小麥秋播技術指導工作絕不能放松。各地要把握政策向好、水稻等秋熟作物收獲騰茬預期偏早、良種及農資供應有充分保障等有利因素,以市場需求和提質增效為導向,以優化品種布局、搶抓秋播進度、提高播種質量主動防災應變為重點,以落實主推技術和保障糧食安全為抓手,加快主推技術集成應用與示范推廣,努力擴大技術到位率和覆蓋面,全面夯實秋播基礎。具體技術意見如下:
一、抓好茬口銜接,優化品種布局
稻麥兩熟是我區重要的種植制度,從周年高質高效角度出發,茬口銜接要做到稻麥兼顧,只從麥或稻一熟高產出發,過度推遲后茬播栽期,極易造成“遲茬接遲茬”的惡性循環,不利于實現稻麥兩熟周年高產和效益最大化。為了使稻麥兩熟品種布局更加科學合理,各地應繼續按照連片種植和區域化布局的要求,結合本地生態優勢和生產特點,因地制宜選用良種,突出主推品種,落實好品種布局,推進規模化種植。我區小麥主推品種為鎮麥12。
二、堅持適期適量播種,壓縮晚播面積
適期播種是高產穩產的基礎。根據我區稻麥兩熟茬口季節偏緊的主要特點,秋播總體上要突出一個“搶”字,各地要搶抓晴好天氣,加快秋收進度,千方百計推進秋播工作,盡可能做到適期適量播種,壓縮晚播、過遲播面積。我區小麥適播期為11月上旬,宜早不宜遲,適期范圍內播種采用精量、半精量播種,基本苗控制在15萬左右,可根據“斤種萬苗”原則確定播種量;遲于適播期(11月中下旬),氣溫較低條件下田間出苗率下降,斤種成苗7000~8000,要適當增加播量,每遲一天應增加0.5-1萬基本苗,但最多不超過預期穗數的80%,過遲播(12月以后)小麥播量一般控制在25kg以內。同時,要根據土壤墑情、秸稈還田及整地質量等影響出苗和成苗的因素適當調節播種量,做到播種均勻、深度適宜,防止深籽、露籽、叢籽,確保一播全苗,實現齊苗、勻苗、壯苗。
三、強化農機農藝融合,提高播種質量
(一)堅持適墑播種,防止爛耕爛種。土壤墑情適宜(土壤相對含水量70%~80%)時播種,既有利于機械作業,提高整地和播種質量,也利于播后及時出苗。墑情不足時,播后要及時開溝后洇水灌溉補墑,并注意速灌速排,促進齊苗。土壤濕度過大或遇連陰雨天氣時,要掌握“寧遲勿爛”的原則,采取排水降漬措施,創造適宜的土壤墑情條件,避免爛耕爛種,僵苗不發。
(二)堅持秸稈還田,提高整地質量。秸稈還田是否到位,整地質量高不高,是決定播種出苗質量的關鍵因素。一要碎草勻鋪,前茬收獲機械要普及切碎、勻鋪裝置,確保留茬高度10cm以下,碎草長度控制在5-10cm,越碎越好。二要深埋勻埋,墑情適宜時,根據農機條件,可采用耕翻、犁旋一體、深旋耕等方式埋草,確保埋草深度達到15厘米以上。三要提高整地質量。耕翻田塊要通過適當的旋、耙方式進一步整地,以達到田面平整,上虛下實,表土細碎。生產上使用的復式作業播種機,作業效率高,但復式播種機一次性完成旋耕埋草播種作業,往往由于機械動力不足、土壤質地較差、秸稈還田量較大,播種質量難以保證,可在播前增加一次旋耕滅茬整地作業,以確保播種質量。
(三)堅持施足基肥,合理肥料運籌。一是施足基肥。農藝措施上要結合播種施足基(底)肥,一般適期播種畝施有機無機復混肥100公斤或45%復合肥25~30kg,秸稈還田量較大的田塊要適當增施氮肥;晚播、遲播播量加大時應適當減少基肥中氮肥施用量和比例,以種補肥。二是早施苗肥。基肥使用45%復合肥的田塊,在越冬前,三葉一心期每畝施尿素10kg,促進壯苗越冬,正常田塊杜絕臘肥或返青肥的施用,防止旺長。三是應用緩釋肥。示范推廣“緩控釋肥+尿素”一基一追施肥模式,60%緩控釋肥基肥施用,40%尿素拔節期追施。
四、推廣機械條(勻)播高產栽培技術,提高生產水平
在確保秸稈還田和整地質量的基礎上,只要墑情適宜,就可以采用機械條(勻)播方式播種,精準控制播種量,做到播深適宜,稻茬小麥播深控制在2~3厘米,防止“露籽、深籽、叢籽”,確保一播全苗和壯苗。目前大面積生產上,復式作業播種機較為普及,往往在碎草勻鋪的基礎上,一次完成旋耕、滅茬、埋草、施肥、播種、開溝、鎮壓等作業程序,如果草量較大、碎草勻鋪不到位,播種質量往往不太理想。因此,采用復式機械作業方式,更加要注重提高碎草勻鋪質量,提倡播前增加一次秸稈粉碎或旋耕滅茬還田作業工序,以確保播種質量。針對秸稈量大的生產實際,通過改進播種機械,實現撥草開槽、寬幅板播、壓籽入土,播種出苗效果較好,各地可積極引進試驗示范應用。
五、落實抗逆減災技術,確保高產穩產
主動抗災應變是我區夏熟小麥實現高產穩產的重要經驗。防災抗災必須從秋播抓起。一是種子處理,防病壯苗。針對小麥黑穗病、紋枯病以及一些種傳、土傳病害發生情況,選用相應藥劑拌種處理,可采用戊唑醇拌種防治黑穗病、紋枯病,注意拌勻后晾干播種。適期早播小麥也可使用化控制劑拌種,促進生根、發蘗、壯苗。二是配套溝系,排澇降漬。小麥播(栽)后,墑情適宜時要及時機械開溝,每3-4m開挖一條豎溝;距田兩端橫埂2-5m各挖一條橫溝,較長的田塊每隔50m增開一條腰溝,溝寬20cm,溝深30-40cm;田頭出水溝要求寬25cm,深40-50cm,確保內外三溝相通。三是機械鎮壓,保墑防凍。播后及時適度鎮壓,彌合土縫,提高種子和土壤緊密度,促進出苗和齊苗,保墑防凍,確保安全越冬。各地要抓住季節和天氣,千方百計利用一切機械全面鎮壓。四是科學化除,嚴控雜草。播后芽前墑情適宜時,封殺化除。越冬前對播種時未封閉化除或效果不理想但雜草達標田塊,應根據草相進行莖葉處理。切勿連續用藥和低溫用藥,要在拔節前連續5天最低溫大于5℃用藥,防止凍藥害的發生。
六、加強技術培訓指導,確保措施落地
一是加強技術培訓與指導。采取云課堂、遠程咨詢等新型培訓方式,與現場踏田指導、印發技術資料、明白紙等傳統方式相結合,確保關鍵措施落實到位;二是認真做好宣傳引導。加強主導品種、主推技術、優質農技、惠農政策的宣傳,既要做好種植大戶、新型經營主體等的指導服務,同時也不能忽視中小種植戶的服務需求,切實將技術指導服務工作落到實處,推動生產水平平衡穩步提升。
主辦單位:蘇州市吳中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網站支持
備案:蘇ICP備10060399號 網站標識碼:3205060031
公安部備案號:32050602010344